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个具有生殖、代谢和心理特征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影响8-13%的育龄妇女,高达70%的育龄妇女仍未被诊断。其表现因种族而异,在澳洲土著妇女等高危人群中,患病率和并发症较高。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表现出多种特征,包括心理(焦虑、抑郁、身体形象)、生殖(月经不规律、多毛、不孕和妊娠并发症)、和代谢特征。
据统计,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流产率是健康女性的三倍。然而,具体的机制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来自中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与非PCOS对照者相比,PCOS患者流产染色体异常胚胎/胎儿的风险更高,染色体畸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1.3% vs. 47.80%)。PCOS是胚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危险因素。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流产中较高的染色体异常有关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可能机制如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特点是血清LH水平升高。它破坏了减数分裂的内分泌控制,破坏了第一极体的挤压,最终导致胚胎的非整倍体性。PCOS患者在ART过程中较高的丙酮酸摄入量会扰乱卵母细胞的代谢,而这种代谢谱的受损会导致染色体畸变的风险。此外,遗传原因也逐渐显露出来。编码氧化磷酸化成分的基因下调已在PCOS患者中得到证实,这可能会干扰卵母细胞能量合成等等。